吴文学:发展西藏旅游要依据基因找到密码
导语
“鲁朗要勇于建设“高原养生之都”。
海拔2000到3000米的林区或植被区,最有利于激发人体生理机能且不会造成低氧损伤。
林芝鲁朗旅游必须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基因,同时找到自己的密码。”
11月18日,在第二届鲁朗论坛上,吴文学局长分享了《依据地域基因、产业密码,发展旅游消费服务经济》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仅仅一年时间,一个初具规模的鲁朗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认为参加援藏工作的人就是在做牺牲、做奉献,在西藏工作就是奉献,因为是这些人守护着祖国1/8的国土,光荣而伟大。
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中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历史时期。新的时期、新的道路要有新的思想、新的举措,特别是要有新的办法去实现新时期的新发展。
第二届鲁朗论坛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实现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进而对精准扶贫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选择了基因和密码,是因为它适用于西藏这样的高原特色。鲁朗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了解它的基因,分析它的密码,是我们做好产业发展工作的前提。
不可替代与不可复制
第一,定位不可替代。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被视为南极北极的第三极,国土辽阔。鲁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很多人把一生中能够踏访这块土地视为荣耀。
西藏一直把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西藏明确要建立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其重点是一体两异,拉萨是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林芝是国际生态旅游区。一个旅游城市,一个旅游区,这个定位是不可替代的。
第二,优势不可复制。西藏地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林芝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海拔最低、含氧量最为充足的地区,所以林芝将成为进入西藏旅游的首选之地。
国家旅游局曾提出西藏旅游从林芝开始。林芝既是我们的进入西藏的集散地,也是游客的适应地,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旅游目的地。
随着海拔增高、气压降低及空气密度的减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递减的,3000左右相当于海平面的73%。所以,像林芝这样的地方,经过一到两天的适应,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踏访这块土地的。
第三,林芝旅游产品的融合性特征不可替代。林芝号称有十大旅游景区,包括周边的巴松措湖5A级景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伊沟、南迦巴瓦峰等,囊括了西藏全部的资源要素,在高原的低海拔地区享受全要素的旅游产品是内地人的一种向往。
第四,鲁朗有全藏区最完备且具特色的服务设施。对于鲁朗的认识,我们既不可以低估,同时也要符合实际。我们现代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经历了量变的过程,由资源竞争转变为产品竞争,然后发展为服务业的竞争,最终上升为品牌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由资源转化成产品,由产品注入服务的内涵,这样才能够打造品牌,使林芝鲁朗成为西藏旅游的亮丽名片。
鲁朗是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小镇,这在藏区绝无仅有。38亿的资金打造出的小镇,应该有它的水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鲁朗一定能够成为最具竞争力的高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及最具活力的高原特色休闲度假目的地。
走高原养生之路
林芝鲁朗要勇于建设“高原特色休闲养生之都”。目前,人们对高原缺氧、紫外线辐射还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前几日,我专门和抗氧化的专家和学者做了一些交谈,并查阅了很多资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和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的相关研究表明,海拔2000到3000米的林区或植被区,最有利于激发人体生理机能且不会造成低氧损伤。
在高原地区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平原人群的体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机能。另外,适度的间歇性暴露于高原低氧环境,可能会成为保护和提高脑储备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青海西宁在中国已率先提出要建立养老制度。
这些理论与实践为鲁朗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依据,我们有理由相信林芝鲁朗高原特色休闲养生之都的建设是有可能实现的。
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及最大的出境国市场。尽管如此,中国人年均出游人数仅有三次,而我们周边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年均出游人数为八次到九次,欧美国家年均出游人数都在十次以上,所以,中国旅游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另外,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市人走向农村,所以未来的休闲度假和养生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导产品。旅游消费服务经济就是最好的载体,鲁朗将承载着高原休闲度假的使命。
寻找自己的密码
林芝鲁朗旅游必须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基因,同时找到自己的密码。
消费服务经济是一个大的概念,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就是全域经济,西藏特别是林芝最有理由成为全域旅游目的地。
现在,很多人做旅游都在盯着人,而经济链条发展的规律应该是通过人流带来物流,通过物流形成商流,最后形成资本。林芝旅游应该率先走出这样的一条路,特别是通过人流带来物流,从而提高附加值,使地域特点就地转化,实现资源升值。
鲁朗旅游要如何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基因密码?
首先是政府要营造环境。政府的经济责任就是配置资源,肯于牺牲眼前利益又让人们得以承受,从而获得长远的利益。
检验政府的本质就是配置资源的最大化。政府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在贯彻十九大、牢记总书记嘱托的形势下,不能只把它挂在嘴上,当做题材,而是要作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计划。说是主导产业,就要拿出主导产业的措施、办法及发展路径。
第二是企业要建设产品。林芝和鲁朗的旅游产品建设不同于内地,内地的旅游产品建设基本上是资源依托型、山岳依托型、村镇依托型、宗教依托型、科技依托型,另外还有无中生有型、小题大做型等等。
就林芝和鲁朗而言,我认为主要是建设两类产品,即公共服务类产品和市场销售类产品。按照鲁朗的基因而言,加强公共服务产品的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公共服务产品是大家共同缺乏的,无论是安全设施、服务设施、保障设施和公共设施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建设。当踏入西藏这块神圣的土地时,就会让你产生震撼力,所以林芝的旅游产品越少建越好,越不建设越好,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纯真性,让内地来的游客领略这种自然的魅力。
第三,林芝和鲁朗的旅游重点在于整合、集成、管理、运营。旅游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呢?酒店要抢着住,景区也要适可而止,不是越多越好的。现在林芝的产品已经足够了,目前的酒店设施在3-5年内也基本满足需要。
将现有的产品进行有效的整合,游客来了看什么、吃什么、住什么?我认为鲁朗最终做成的终极产品应该是五晚六天或五天六晚的休闲度假形态的产品。
这种整合和集成将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效的配置。内地人来了,无论是几晚几天,他们都能够明白去干什么,最后走的时候后备箱装什么,手里拿什么。这是产业融合发展重中之重的问题。
第四是要培育市场主体。十八大之后,中央政府明确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所有整个西藏市场主体的培育是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林芝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非常弱小,只有三四家旅行社及有限的旅游企业。目前区域经济全球一体化不仅要在本地区本城市配置资源,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去配置资源。
第五是坚持文化与旅游援藏的发展方向不动摇。西藏有自己的文化符号,红色是西藏的底色,绿色是西藏的外形,民族团结进步是我们的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西藏发展的基石。文化是旅游的生命力,旅游是文化的生产力。两者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的。
最后,实现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如何把产业融合作为旅游消费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精准扶贫?就需要我们把产业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坐在家里吃旅游饭,一部分人走出去吃米饭。
产业融合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的叠加效应,旅游的产业融合不是拼凑型的,而是以资源为依托,以建设产品为基础,打造品牌,提升服务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融合1+1>2的倍增效应。
创新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灵魂,也是十八大、十九大的核心理念之一。旅游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我们要挖掘历史,传承文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创新才能够有生命力。
旅游的创新重点是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就西藏而言,重点是公共服务创新,而产品创新不用动太多脑筋。未来,鲁朗的竞争也将由产品的创新上升为服务创新。
文章来源:新旅届、已获原作者授权转载
图片来源:绿维商学院
往期会议
首届特色小镇与
田园综合体开发运营峰会
精彩瞬间
8月
12-13日
星期六
深度剖析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投资与融资,解读经济大势与国家政策,分享实操案例,引爆创新模式,解决项目开发运营实战问题,谋划特色小镇发展布局,助力特色小镇产业发展。
中国旅游特色小镇论坛
暨天津旅游投资项目洽谈会
精彩瞬间
9月
1日
星期五
以找准天津旅游项目为载体,搭建旅游资源、资产和资本融通合作平台,全域旅游下从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与运营,来推动天津旅游行业品牌影响力。
“通武廊”旅游产业发展高端论坛
精彩瞬间
9月
28日
星期四
本届“通武廊”旅游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整合通州、武清、廊坊三地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旅游文化,积极探讨区域旅游合作新方式和途径,为通武廊三地深化旅游务实合作,发展开创新环境,提供新机遇,谱写新篇章。
长按解锁更多行业干货